11月底,文旅部发布《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从主体责任、资源供给、标准制定、合同范本、人才培养和市场监督等多个层面,为旅行社开展研学旅游业务提供了明确指导,通知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一、桃李初心:从“研学旅行”,“研学实践”到“研学旅游”
研学行业经历了疫情间的需求萎缩和疫情后方向迷茫的双重挑战。究竟是注重“教育”,还是强化“旅游”的双重选择,一直以来也是行业争论的焦点。从学术研究、产品开发,到服务设计,围绕“学”与“游”的权衡,不同路径体现了理念和实操的差异。研学作为教育与旅游的融合产物,虽然承载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好愿景,但在实践中要实现“知行合一”并不容易。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从研学旅行、研学实践到研学旅游的发展变迁。
(1)研学旅行的兴起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在该纲要中首次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并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定义研学旅行,并将其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研学旅行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小众走向大众,研学旅行产业的发展由此进入快车道。
(2)研学实践的深化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就已经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了149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践教育一直是教育体系在探索通过校外课外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研学旅行快速发展与教育体系的综合实践有了更多交融。
教育部于2017年9月25日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在2017年12月6日,又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这期间在研学家导师的培训中,教育体系的专家领导更多采用了“研学实践”的提法。
(3)研学旅游的融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22年6月14日将“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一职业名称变更为“研学旅游指导师”。 这一调整不仅体现了职业范围的拓展,而且彰显了研学活动与教育、旅游深度融合的趋势。研学旅游指导师的调整也极大的激发了旅游行业对于研学的深度介入,尤其疫情后旅游需求压抑后的井喷爆发,研学旅游线路产品的层出不穷,研学持续成为热点。
本次《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从“业务”角度提出规范健康发展,必将对研学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香随人远:产业发展的芬芳篇章
研学行业的底层逻辑围绕“教育”与“旅游”的双重属性,伴随着称谓的变化,产业认知也持续迭代。
(1)课程驱动的研学旅行
随着2016年底11部委文件的发布,研学开始了高速的发展,这个阶段行业最大的瓶颈是“教学目标驱动下的供需错配“,《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的校外教育活动”。一方面是学校里需要研学的中小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学场地、课程、师资、安全保障的严重供给缺失。相对而言,教学场地应该是供给要素总最容易解决的因素,而研学课程、研学导师作为软性的生产要素,不仅短期很难形成足够的供给,而且还面临课程、导师标准规范的缺失。这种供需错配下,研学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研学导师的培训发展出了众多研学服务机构。研学旅行本身还是一种服务业,单纯的研学课程并不能形成服务闭环,因此,研学旅行逐渐形成了围绕课程建立服务能力,以行程线路对接学校研学需求的发展脉络,这也恰恰与地方上做学校春秋游、教育服务机构的市场优势形成了衔接,因此形成了“特色课程开发”与“学校项目驱动”的双向互动,这进一步带来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更多角色参与到产业中来。
(2)锚定教育本真的研学实践
“研学实践”带来了两个高维要素:国家级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程课程纲要。有了高标准的实践基地、有了课程指导纲要,研学成为学校社会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让从业者从育人的角度去探索研学的价值。无论从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基地还是研学课程,各地教育系统都更多更深入的介入,研学也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思考和探索研学如何把握教育本真的时候,产业迎来了更多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无论重资产的基地营地建设,还是轻资产的研学服务机构,产业一片欣欣向荣。
疫情的突袭和双减政策,对研学带来巨大的冲击。后疫情时代,大量外部从业者的涌入,让刚起步的服务业形态的研学倍感压力,原本就小而散的服务机构面临价格无底线的冲击,重资产投资基地营地由于需求突然的减少,现金流压力频频。
(3)研学旅游提升情绪价值
当前,随着文化旅游产业注重情绪价值,研学旅游也应逐渐将焦点转向学生的情绪健康。通过提供超越课堂书本的社会体验,研学旅游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拓宽视野,从而更好地感知自然、社会与人生。
在面对“卷已卷不动,躺也躺不平“的困局时刻,研学旅游更将从产业高水平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必将带来新的价值体系。
三、研途花开:未来将在融合中焕发新价值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中。再次重申“学校组织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规范管理”。未来的研学行业必然是一条融合之旅,旅游体验和实践教育会带来产品设计和服务内容的差异,也同时带来更多市场需求的扩展,融合发展路会越来宽。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如何将“新质“(创新+质优)升级到研学产品服务中去。
“质优”就是专注于研学服务的精细化,提供优秀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
无论是旅游还是教育都是面对长期国民价值的服务业,市场分散和产业链初级是共性。“小而美”的专注反而更利于打磨产品和服务体系。对于追求“小而美”的团队,应该从长期价值主义考虑未来的发展。依然回到初心--我们要思考研学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用什么标准评价培养效果“。创造长期价值--研学为学生带来书本外的不同社会体验,如果能恰巧成为人生成长中一堂难忘的课,将为其成长带来莫大的价值,这恰恰就是研学服务的长期价值所在,“质优”的研学产品和服务就是要追求这份初心和长期价值。
“创新”是要借助数字技术提高研学服务的效率,探索用数据驱动带来新的服务模式。今年以来,“数据要素X“的创新场景已经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研学的数字化、智慧化场景依然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最近,开始陆续承接一些十五五的规划工作,可以看到无论是文旅行业还是教育行业,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打造,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都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创新也应该成为研学行业的一个特点。
从研学旅行到研学旅游--不忘初心,研学香满径!